頭髮在正常的生長週期中,本來就會有一定量的脫落,每天落髮量在 50-100 根之間都屬於人體正常的代謝。
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難一根一根計算掉了多少頭髮,有沒有更方便的觀察方式知道自己落髮量是否正常呢?以及如果真的有超量掉髮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關於掉髮原因與改善方式,會在這篇文章完整告訴你。
常見的掉髮原因有哪些?
正常情況下,當頭髮進入休止期就會變得容易脫落,這些都屬於正常的掉髮範圍。
但受到特定原因影響,毛囊有可能提早進入休止期,或者在生長期間就開始脫落。
掉髮原因 1:雄性激素掉髮
雄性激素掉髮也就是很常聽到的雄性禿,是最常見的掉髮原因。
雄性激素導致的掉髮和家庭遺傳有很大的關係,且屬於母系遺傳,所以母系長輩中如果有人有掉髮問題,自己在中老年時出現掉髮問題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雄性激素導致的掉髮可能在青春期之後開始產生,但多數還是發生在老年。
男性因為雄性激素導致的掉髮大多由鬢角開始脫落,髮際線明顯往後退;女性掉髮則平均分佈在整個頭皮,通常發生在 65 歲以後。
掉髮原因 2:營養素缺乏導致掉髮問題
人體缺乏鐵質、鋅質、菸鹼酸、脂肪酸,以及維生素 C、D 等營養素時,都有可能導致頭髮髮量減少。
此外,蛋白質是頭髮組成的主要成分,蛋白質攝取不足時會很快反映在掉髮問題上。
掉髮原因 3:免疫系統疾病導致掉髮問題
斑禿症 (Alopecia areata)、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因為免疫細胞攻擊毛囊,導致頭髮無法正常生長。
掉髮原因 4:皮膚疾病導致掉髮問題
頭癬是相對常見的頭皮皮膚疾病,通常伴隨免疫力低下,導致頭皮受到真菌感染,而出現掉髮現象。
頭癬的掉髮通常是一塊一塊的,頭皮上會明顯出現禿頭的斑塊,伴隨頭皮皮膚有鱗狀脫屑的問題,好發於小孩或者女性。
掉髮原因 5:化療或放射性治療導致掉髮
因為癌症或其他疾病需要接受化療或者放射性治療者,這些治療會暫時破壞毛囊細胞,導致掉髮。
但是在化療結束之後,頭髮是有機會正常生長回來的。
掉髮原因 6:外力引起掉髮問題(牽引性脫髮)
物理性受到拉力過大導致的掉髮現象,有可能是一次性的被拉扯頭髮,或者長期因為頭髮綁太緊,也會導致特定區域的頭髮掉落。
掉髮原因 7:壓力性掉髮(休止期落髮)
休止期落髮是指人因為短期內受到強大的心理或生理衝擊,導致頭髮大量進入休止期而掉落,常見的原因包含:
- 突發重病,通常包含發高燒
- 重大手術之後
- 過度節食、減肥
- 壓力過大
- 旅行導致的時差和適應不良
在事件發生後 2-3 個月開始出現大量掉髮的現象,這種掉髮在壓力源移除之後的數個月內會自己恢復,毛囊會再度回到生長期並長出頭髮,並不需要特別治療。
掉髮原因 8:產後掉髮(休止期落髮)
當女性懷孕時,體內的雌激素水平會顯著上升,這有助於延長頭髮的生長期,使頭髮看起來更濃密。
然而,在生產後,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導致許多頭髮同時進入休止期,進而出現大量掉髮的現象。這種情況被稱為「產後休止期掉髮」,通常在產後 2 至 4 個月開始,持續約 3 至 6 個月,之後頭髮會逐漸恢復正常生長。
掉髮原因 9:藥物導致掉髮
某些用來治療癌症、關節炎、心血管疾病或憂鬱症的藥物,可能導致掉髮的副作用。
正常的掉髮量是多少?如何判斷掉髮量是否正常?
每人每天正常掉髮量約 50-100 根頭髮左右。
討論掉髮量正常與否之前,要先了解頭髮的生長週期。
頭髮生長週期
毛髮的生長週期包含生長期、衰退期跟休止期。
生長期 (Anagen phase)
頭髮生長期約維持 2~5 年,正常情況下,頭皮上 85%~90% 的頭髮是處於生長期。
生長期的頭髮每個月約生長 1 公分,且不容易脫落,硬拔的話會感覺到疼痛。
衰退期 (Catagen phase)
衰退期約維持 2~3 週,約佔所有頭髮的 1%。
衰退期頭髮停止生長,不會再變長,頭皮下的毛球開始萎縮。
休止期 (Telogen phase)
頭髮休止期約 3 個月,佔所有頭髮的 10%~15%,毛囊在休止期時完全萎縮,並且頭髮完全停止生長,變得很容易脫落。
在健康的情況下,用手輕輕撥弄或者梳子一梳就掉的頭髮,都是屬於休止期的頭髮。
休止期頭髮脫落之後,毛囊就會再進入下一個循環,長出新的頭髮。
判斷是否有掉髮量異常的方法
每人每天正常掉髮量約 50-100 根頭髮,簡單的幾種判斷方式包含:
- 起床之後,枕頭上的落髮不超過 20 根。
- 吹完頭髮之後,地方掉落的頭髮不超過 50 根。
除了細數單次落髮數量之外,也可以透過觀察自己的外觀和日常生活,來判斷自己是否有掉髮量異常的問題,包含:
- 髮際線明顯倒退。
- 頭髮分線處或者髮旋處頭皮露出來的面積明顯增加。
- 髮質變得比以往纖細,且容易掉落。
- 頭皮出現禿頭的斑塊,明顯有特定區域頭髮是比較稀疏的。
- 洗頭之後發現排水管堵塞,或者落髮量明顯比以往多很多。
- 頭皮疼痛或發癢,伴隨掉髮問題,有可能是頭皮不健康導致的掉髮。
治療掉髮的三大方法
方法一:藥物治療
針對雄性激素造成的掉髮,有可能會經由醫師開立處方口服用藥進行治療。
如果是皮膚疾病造成的,例如頭癬,可以服用抗生素先處理感染問題,搭配外用軟膏等修復受損的毛囊。
方法二:植髮
植髮是從自己頭皮上頭髮比較茂密的區域取下健康毛囊,並移植到禿髮區,使頭髮看起來是平均生長的。
目前的植髮技術有分為從同一個區域取下大片毛囊,再分別移植到全頭皮;或者從後頸部上方的髮區「點狀取毛囊」。
前者可以快速取得大量毛囊,適合需要植髮區域比較大的人;後者則比較不容易留下疤痕,在日後髮型設計上也不容易受限。
至於每個人適合哪一種,還需要和專業醫療團隊洽詢再做判斷。
方法三:PRP 增生療法
PRP 增生療法是將血液取出之後,分離出富含血小板的血漿,再將血漿注入到需要治療的部位。
由於血小板中富含生長因子,可以到特定部位啟動再生功能,被廣放應用在各種骨科問題,也可以使用於頭皮,促進頭髮再生,治療過度掉髮的問題。
預防或改善掉髮的幾種方法
有些掉髮原因是可以被預防的,尤其是因為飲食不均、過度拉扯或壓力導致的掉髮問題。
方法一:頭皮按摩
頭皮按摩是最簡單幫助頭髮生長和預防掉髮的方法,藉由按摩促進頭皮血液循環,讓營養進入到每一個毛囊之中,提高毛囊健康程度。
方法二:挑選適當的洗髮精
根據每個人頭皮的性質挑選合適的洗髮精,也有機會達到改善掉髮問題的效果。
例如頭皮皮膚疾病引起的掉髮,可以選用抗菌或者特定酸鹼度的洗髮精,改變頭皮屬性。
市售有的洗髮精也會強調強健髮根、添加頭皮所需營養素等,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嘗試相對應的洗髮產品。
方法三:適當的營養補充
因為營養攝取不均衡導致的掉髮問題,可以透過飲食來改善。
- 蛋白質:頭髮主要的組成成分就是角蛋白,當蛋白質攝取不足時,經常反映出的問題就是掉髮。
- 鐵質和鋅:鐵質和鋅必須透過食物攝取才能獲得,嚴重缺乏這兩種微量元素會導致落髮,其中孕婦、哺乳中的媽媽、素食者等比較容易出現缺乏鐵質和鋅的問題,因此要更加留意這些營養補充。
- 葉酸和維生素 B12:能促進毛囊細胞分裂。
- 各類維生素:維生素 C 和 D 可以強健毛囊,其中維生素 C 也可以幫助鐵質攝取。
有時掉髮門診會透過抽血檢查,看是否血液中特定營養素較為缺乏,並且有掉髮問題者可以依據檢驗結果進行食物補充。
乳鐵蛋白是常見有助於預防掉髮的營養補充品。乳鐵蛋白是一種攜帶鐵質的蛋白質,不但具有增強免疫系統和對抗外來病原體的功能,同時也可以補充蛋白質和鐵質等有助於頭髮生長的營養素,對於營養缺乏或者頭皮真菌感染造成的掉髮問題都有改善的效果。
方法四:使用強健髮根和提供營養素的髮品
除了透過飲食或者口服補充,也有一些擦在頭皮上的髮品或保養品可以幫助頭髮生長。
方法五:改善綁頭髮的方式
總是用同一種方式綁頭髮,頭髮綁太緊,長期拉扯頭皮,都會導致特定區域頭髮掉落。
改善方法是經常變換綁頭髮的方式,平均分散綁頭髮造成的頭皮壓力,或者用髮夾、鯊魚夾等方法代替橡皮圈,減少對頭皮的拉力。
關於掉髮原因的常見問答
Q1:一天掉幾根頭髮算正常?
每天掉髮量大約 50-100 根屬於正常。
可以透過觀察每天早上起床時,枕頭上落髮不超過 20 根,或者梳完頭髮之後地上落髮不超過 50 根,來判斷掉髮情況是否正常。
Q2:為什麼梳頭髮或洗頭時一直掉頭髮?
頭髮有自己生長週期,頭皮上有 10-15% 處於休止期的頭髮處於停止生長,比較鬆動的狀態,通常手一撥或者梳子一梳就會掉,屬於正常現象。
但如果觀察到每天掉髮的髮量比過去多很多,就要警覺是否有其他導致異常掉髮的問題。
Q3:缺什麼營養可能會導致掉髮?
以下營養成分缺乏有可能導致掉髮問題:
- 蛋白質:頭髮主要是由蛋白質組成。
- 鐵質和鋅質:可以補充蛋白質和鐵、鋅等微量元素,同時透過乳鐵蛋白攝取來幫助調節。
- 葉酸和維生素 B12:能促進毛囊細胞分裂。
- 各類維生素:維生素 C 和 D 可以幫助毛囊健康。
Q4:掉髮應該看哪一科?
掉髮問題主要是由「皮膚科」來進行診斷和治療。
現在許多醫院或診所也會設立掉髮專門的門診,可以獲得更全面的檢查和建議。
Q5:女性也會雄性禿嗎?
會。女性體內也有雄性激素,因此也有可能受到雄性激素影響導致掉髮問題。
只是女性體內雄性激素通常濃度較男性低,因此受影響的時間通常比較晚,比例也比較低,呈現出來的禿髮特徵也和男性有所不同。
掉髮原因多元,可透過營養補充和慎選髮品等方法事先預防
導致掉髮的問題相當多元,有可能是正常生理週期、賀爾蒙導致、外力拉扯或者營養缺乏等,想有效改善必須得對症下藥。
在沒有嚴重落髮問題時可以透過營養補充和慎選髮品等方法預防掉髮問題的產生,但如果真的出現嚴重掉髮狀況,建議還是先經過專業醫療團隊診治,才能獲得更完整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