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購買保健食品、營養品等膳食補充劑時,很多人會發現市面上的產品有各種不同的外型,有些是錠狀、有些是膠囊,還有的是粉末、液體甚至果凍條、軟糖,這些不同的「外型」,在專業上稱為「劑型」。
不同的劑型會影響吸收速度、服用方式、保存條件、口感甚至價格。因此,選擇適合自己的劑型,有助於提升保健效果,也讓每天補充營養變得更輕鬆。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介紹幾種常見的劑型,讓你一次了解清楚,幫助你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常見劑型有哪些?
- 傳統劑型:錠劑、膠囊、粉劑、液劑
- 新興 / 機能型劑型:果凍、軟糖、噴劑
錠劑 (Tablet)
錠劑 (Tablet) 是最傳統的劑型之一,是將有效成分與賦形劑(如崩散劑、黏合劑、介面活性劑、著色劑等)壓製成固體來製成。
錠劑的製造成本低、適合大量生產,體積小、方便攜帶,也可壓入較高劑量的成分,穩定性通常也優於液體劑型。
但缺點是其不易吞嚥,也需先進入腸胃崩解吸收,因此起始效果較慢,另也有部分成分在壓製中容易損失活性。且由於錠劑吃起來味道稍微明顯,因此通常也會加入調味。
除了最傳統的吞嚥型錠劑之外,現在也有較為新型的特殊錠劑,如:發泡錠、口嚼錠、舌下錠等,這些也都屬於錠劑類的保健食品,也同時克服了吞嚥困難、起始效果較慢的缺點。
- 常見的類型有:維生素 B 群、鈣(鈣片)、葉酸等。
膠囊 (Capsule)
膠囊 (Capsule) 是將粉末或液體成分封裝在膠殼中,常見的有硬膠囊(一般膠囊)與軟膠囊(軟膠)兩種類型。
膠囊成分單純,吃起來不易有特殊異味,也容易吞嚥,膠囊外殼也可有效保護易氧化或光敏的成分,成分混合與調配自由度也高。
缺點是膠囊的膠殼成本較高,因此膠囊的產品通常價格也會較高,且膠囊所裝載的容量有限,常常需要一次吞服多顆才能達到足夠劑量。
另外,由於膠囊大多採用動物性的明膠製成,因此素食者是無法食用的。現在雖然也有植物性的膠囊,但製造裝填技術難度較高,因此不但較為少見,且價格往往比一般膠囊更高。
粉劑 (Powder)
粉劑 (Powder) 未經壓縮成型,直接以粉末形式包裝,可以即沖即飲、或直接口服食用。
粉劑由於在製程中沒有經過高溫高壓,因此有助於活性保存,而粉末的形式也有助於快速吸收。由於粉劑的用量可彈性調整,因此也適合攝取高劑量時使用。
缺點是粉劑吃起來會有明顯異味,比錠劑更加明顯,因此常需要添加香料、糖粉等進行調整口感,也常因為味道明顯容易使兒童產生抗拒感。
- 常見的類型有:膠原蛋白、乳鐵蛋白、乳清蛋白等。
液劑 (Liquid)
液劑 (Liquid) 通常以飲用或滴服方式呈現,如飲品、滴劑等。
液劑由於屬於液體,因此吸收快、口感佳、容易吞嚥,也容易調整劑量,較容易被兒童所接受,但缺點是液劑穩定性低,且往往含水量偏高,因此保存期限也較短,也常會需要加入防腐劑等添加物。
- 常見的類型有:益生菌(滴劑)、雞精(飲品)等。
果凍型 / 軟糖型 (Jelly、Gummies)
果凍型 (Jelly) / 軟糖型 (Gummies) 保健品是近年流行的新劑型,通常以凝膠的果凍條狀或 Q 彈的軟糖狀呈現。其吸收速度佳,且通常十分好吃、有趣,且形似點心零食,因此對於老人與幼童的接受度也高。
缺點是除了製作需一定的技術之外,通常這類型的保健品所含的營養成分比例偏低,且為了適口性,多半額外添加糖與香料,因此需留意熱量與添加物的攝取。
- 常見的類型有:葉黃素(果凍型)、綜合維他命(軟糖)等。
噴劑 (Spray)
噴劑 (Spray) 也是近年較為流行的新劑型之一,通常為口腔噴劑或鼻腔吸收噴劑,多應用於維生素 D3、褪黑激素、乳鐵蛋白等小劑量、需快速吸收的營養素 。
由於噴劑是直接將有效成分製成液體,以噴霧方式噴在口腔或鼻腔上,並經由口腔或鼻黏膜吸收,因此吸收速度極快,且因為不需經由腸胃消化,因此也適合腸胃吸收較差者。
缺點是噴劑型產品多半屬於少數特殊營養素,應用範圍較小,也需要良好保存,避免揮發與氧化,且由於噴劑是噴在口腔或鼻黏膜上來進行吸收,因此若是對氣味敏感、或是黏膜潰瘍者(除了針對潰瘍的修護、止痛噴劑之外)較不適宜。
- 常見的類型有:蜂膠、乳鐵蛋白等。
不同劑型的比較與選擇重點
劑型:吸收效果比較
劑型 | 吸收速度 | 說明 |
噴劑 | 最快 | 可直接經口腔或鼻腔黏膜吸收,快速方便 |
液劑 | 快速 | 不需崩解,成分可直接被吸收 |
粉劑 | 快速 | 沖泡後快速溶解,易於吸收 |
膠囊 | 中等 | 外殼需先溶解,但成分穩定性高 |
錠劑 | 中等至慢 | 需崩解後才能釋放成分,速度較慢 |
果凍型 / 軟糖型 | 中等 | 某些產品溶解速度快,但與內容物設計有關 |
劑型:攜帶與保存便利性
劑型 | 攜帶便利 | 保存條件 |
錠劑 | 高 | 常溫即可,保存期限長 |
膠囊 | 高 | 同上,需避免潮濕 |
粉劑 | 高(分包裝) | 須防潮,避免高溫 |
液劑 | 中等 | 多數需冷藏或短期飲用 |
果凍型 / 軟糖型 | 中等 | 須留意保存期限與保存溫度 |
噴劑 | 高 | 便於攜帶,但需避免高溫或陽光直射 |
劑型:服用口感與吞嚥容易度
劑型 | 吞嚥容易度 | 味道與口感 |
錠劑 | 偏難(體積越大越難吞) | 味道稍微明顯,且需水吞服 |
膠囊 | 較順口 | 幾乎無味 |
粉劑 | 視調味而定 | 味道明顯,多搭配香料、甜味劑等 |
液劑 | 易入口 | 常添加果味,適合兒童長者 |
果凍型 / 軟糖型 | 最佳 | 口感好,像吃零食般輕鬆 |
噴劑 | 無需吞嚥 | 帶薄荷或藥味,使用迅速但可能會有不適感 |
劑型:成分穩定性與添加物
劑型 | 成分保護性 | 常見添加物 |
錠劑 | 中高(可加膜衣) | 崩散劑、潤滑劑、黏著劑 |
膠囊 | 高(避光避氧) | 幾乎無(僅膠殼,大多為動物膠) |
粉劑 | 視包裝而定 | 香料、甜味劑、防潮劑 |
液劑 | 較低 | 防腐劑、甜味劑、酸味劑 |
果凍型 / 軟糖型 | 視配方而定 | 甜味劑、香料、動物膠或植物膠、保存劑 |
噴劑 | 視配方而定 | 穩定劑、保存劑、香料 |
劑型:價格與成本
劑型 | 一般價格傾向 | 原因 |
錠劑 | 最親民 | 成本最低,製程成熟 |
膠囊 | 中等至偏高 | 膠殼成本與填充技術難度高,且若為植物性膠殼容易破裂,成本更高 |
粉劑 | 中等 | 若需分包裝與調味,成本則會提高 |
液劑 | 中等 | 包裝與保存成本較高,需要較多添加物 |
果凍型 / 軟糖型 | 偏高 | 製造技術難度較高 |
噴劑 | 偏高 | 需設計專門容器與噴頭,品質要求高 |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劑型?
根據自身狀況與需求考量
- 不習慣吞嚥、吞嚥困難者:若不習慣吞錠劑或膠囊,甚至吞嚥困難,可優先選擇粉末沖泡飲、液體或果凍軟糖型產品,以提高服用意願優先。
- 喜歡簡單快速方便:經常出差或外出者,可選擇噴劑、膠囊、錠劑方便隨身攜帶,也不需額外準備器具。
- 注重口感與風味:可選果凍型、軟糖型或風味粉劑。
- 有特定成分需求:如魚油、芝麻油等油類適合軟膠囊,膳食纖維與膠原蛋白等需大量攝取類型則適合粉劑,希望成分單純或怕胃刺激的成分如鐵劑等可選膠囊。
- 素食者:可選擇錠劑產品較無成分問題,若選擇膠囊或果凍軟糖型,應特別注意是否含有如明膠、吉利丁等動物性膠質。
- 兒童、幼兒:兒童與幼兒應以口感佳、吞嚥容易為第一考量,並應同時注意含糖量。6 歲以下盡量避免使用膠囊、錠劑等需吞嚥類型的劑型,並留意產品是否通過兒童專用安全認證。
- 銀髮族、長輩:需同時考量吞嚥能力與吸收效率,因此以液劑、粉劑與噴劑為優先考量,若牙齒健康不佳,咀嚼型產品(如軟糖)也須注意黏性與糖分問題。
成分與劑型搭配建議
成分類別 | 常見劑型 | 說明 |
乳鐵蛋白、初乳蛋白、膳食纖維 | 錠劑、膠囊、粉劑、噴劑 | 噴劑吸收快,錠劑和膠囊方便攜帶,粉劑適合大量攝取。 |
魚油、芝麻油等油脂類 | 膠囊(軟膠囊) | 可避免氧化、提升穩定性。 |
益生菌 | 粉劑、液劑 | 粉劑、液劑便於調配食品,也能一次攝取足量。 |
維生素 B 群、維生素 C、維生素 D3、鈣 | 錠劑、膠囊、噴劑 | 錠劑方便攜帶、噴劑快速吸收,擔心味道重者可選膠囊。 |
看懂標示與諮詢專業
- 查看產品標示:在選購保健食品、營養品前,應詳細閱讀產品包裝上的劑型與使用方法說明。例如是否須搭配水服用、每日幾次、每次服用量、保存方式等。特別需注意的是,素食者應注意標示是否含有明膠、吉利丁等動物性膠質。
- 諮詢專業意見:若不確定哪種劑型適合自己,可諮詢藥師或營養師。他們可根據你的健康狀況與需求,提供專業之建議(例如:吞嚥困難的長者適合果凍或液體營養補充品)。
- 選劑型 ≠ 忽略成分:選擇合適劑型的同時,也要注意產品的成分純度、來源、劑量設計與檢驗標章是否合格,劑型只是幫助吸收與使用的方式,仍需綜合考慮整體配方與安全性。
選對劑型,讓保健更事半功倍
保健食品、營養品等膳食補充劑的劑型多樣,每一種形式的設計,背後都有其原因與適用對象。
沒有一種劑型是絕對最好,重點在於「最適合自己」。建議先了解自己的需求與生活習慣,再進一步來挑選適合的營養補充品,並且遵照標示正確使用,就能讓補充營養變得輕鬆愉快又有效率。最後提醒,如有疑問應尋求專業意見,以確保用得安心又有效。